关注民众愿景,传递底层诉求

  相关资讯
标题:
工具:
简介:
中文提示词:
中国画技法-人物画
发布时间:2025-03-19

中国画技法之人物画

人物画基本技法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从近年来陆续发掘的古代帛画或壁画中,可以见到古代的帝王、功臣、圣贤或文人们的面貌,有浓厚的政教功能,也有古人信奉的佛、菩萨、罗汉等释道人物,甚至更早的神话传说,充满的神秘的宗教色彩,尚可见到描写现实生活百态的风俗画、表现宫廷唯美趣味的仕女画及戏曲中的人物故事画等,各种不同形式与题材的人物画,都有细致的感情描写,和唯妙唯肖的形象刻划,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美感。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一为白描画法。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李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是指:

1、 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2、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3、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4、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5、 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6、 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7、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8、 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9、 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10、 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11、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12、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13、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14、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15、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16、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17、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18、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後来逐渐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描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他针对用笔的方法,提出了“用笔十法”,即 1、悬针笔法 2、抽丝笔法 3、自由笔法 4、铁丝笔法 5、来无影去无踪( 双尖笔法) 6、连接比法7、拖拉笔法 8、 擅斗笔法9、 跳跃笔法 10、倒插笔法。 以上懂梦梅先生细分的十种用笔方法, 有些也适用於白描花鸟画中。

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的画法,晚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簪花仕女图

(一)起稿: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改完美後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墨钩出轮廓线,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著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 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著色:传统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在渲染和著色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 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的粉白效果,一般常用於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色)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著色时旋转用笔,使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董梦梅先生示范的慈母图:设色步骤先起稿钩线完成白描(头发须经多次的淡墨渲染),再取两枝羊毫笔染色,以花青朱膘粉黄等色分染衣服乾後再染一次衣服,并以赭石染脸,草绿色勾衣纹最後再以洋红染脸,分出阴阳浓淡後,以白粉钩线洋红染唇石青染发饰衣带配饰等,完成全画总之许多颜色不是一次染出来的,需经多次渲染,达到预期的深度和均匀度才停笔。

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後蘸墨先画主要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用墨画後,再上产色,著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和表情。

畜兽画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 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 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 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畜兽的观察与写生

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昼骨亦昼肉,下笔生马如破竹。”据说元

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昼马,能得其性情。可见古代成就高的昼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

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昼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

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走兽虽然同样具备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相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

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昼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昼前必先稍加研究。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白描昼法

以白描法表现畜兽的画迹,除了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昼外,汉代壁昼及魏晋砖昼中也常见,如史坦因从敦煌盗走的纸本水墨白描作品《狮子图》从这幅晚唐的白描画中可以发现当时画家已经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不同快慢、轻重的线条来夸张狮子各部位的特徵。 到了宋朝,一般士大夫多受理学及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喜爱清真淡雅的画法,李公麟的白描画风,正符合他们的兴趣而盛行一时,他的《五马图》 落笔轻重起伏如应节奏,将马的骨、肉、鬃尾等质感以及马的 神态表现得相当生动,可说是最擅长运用线条的画家。南宋陈 容的《云龙图》以略为粗犷而颤动的笔法,配合水墨渲染,把 中国神话中想像出的动物,表现得极具神秘感。

双钩填彩昼法

西汉马王堆十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可说是我国古代双钩填彩画法的代表性作品,。唐代绘昼及卷轴画中可以看到唐画多以双钩填彩画法为主 ,韩的《五牛图》也以此法。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二马图》,继承了唐代韩干与北宋李公麟画马的写实风格,线条纤细,赋彩淡雅典丽,采用薄而多层次的罩染方法,特别注意明暗面的晕染以期把握毛肤的色泽和质感,是写实表现法的典型,与清朝朗世宁融合西画光影的表达方式相比较,任人发的马更具有传统的风味。

双钩填彩的画法和设色的步骤,大致与花鸟的画法近似,不过畜兽的设色,要特别注意其骨骼与肌肉的结构所呈现出的阴阳凹凸关系,要表达出肌肤之弹性与筋脉血液流动的活力感。

写意昼法

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 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 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 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赏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画法: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锋丝细毛後,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後补景完成。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 


访问次数:47